2010年3月18日,东快网报道福州大学至诚学院在本科生阶段推行“导师制”。
转载如下:
福大至诚学院“吃螃蟹” 本科阶段也搞导师制
导师会不会不够用,有了导师有啥不同,这些问题不少人都很关注
时间: 2010-03-18 15:28 作者:本报记者 王进 实习生 何林翔
以往,在研究生教育阶段才有“导师制”。可是,最近福州大学至诚学院2009级汉语言专业也开始为本科生推行“导师制”,在福州各高校之间开创了一个“吃螃蟹”的先例。
黄同学就是最新享受到“本科生导师制”待遇的学生之一。黄同学是大学班长,可是他在上个学期因为不适应新环境,期末成绩出现了多门挂科。他的导师知道这情况之后,叫来黄同学进行了单独交流,给黄同学分析了大学学习与社会工作二者的关系,提出了许多可行性的建议。有了导师的指导,这个学期一开始,黄同学的学习动力明显提升上去了。
3月13日上午,一场本科生与导师之间的见面会举行了。本科生们大都不熟悉“导师制”为何物,因此,导师们所做的第一件要事,便是为在场的本科生讲解了导师的作用、各自的学术方向和培养兴趣。“我们还可以自己来选择导师?”学生们一片惊叹。在愉快的交流气氛中,每位学生根据老师的介绍,再按照自己的喜好,真的当场选择了各自喜欢的导师。而且每位学生被允许可选择两位导师。这样算了,每位导师平均可以指导9-10位本科生。
刚“上任”的本科生导师景献力表示,“导师制”为同学们与专业老师的互动提供了一个良性平台,毕竟刚踏入大学校园的学生,由于身边少了父母的叮咛唠叨,就像脱缰野马般放任自由。景老师说:“很多学生也因此虚度光阴,对未来的生活一片迷茫。‘导师制’的实行,在一定的意义上加强了老师与学生的接触,方便了学生与导师进行关于学习、生活、思想的交流。”
而本科生有了各自的导师后,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同老师进行交流,包括学习上、生活中甚至心理上的各种问题。因为有一项不成文的规定:导师们与本科生每学期至少要进行4次见面、开两次座谈会,每位导师会根据实际的需要,给学生布置任务,形式多种多样,并定期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。“这在一定意义上给了学生学习的压力与动力,让学生不再是茫茫然而无所为。”至诚学院一位辅导员刘志勇老师说。
福州大学至诚学院社会事务管理系系主任牛康老师表示,在大学本科阶段,导师更像充当了一种长辈的角色,帮助本科生更充实地度过4年光影,而不是像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导师那样以带领学生研究学问为主。“有人担心在本科阶段搞导师制,会不会导师不够用,或者是导师们忙不过来?其实不必担心这个问题。本来大学的学习生活,学生是以自觉为主。现在采取了导师制,一位导师带十个左右的学生,范围相对缩小了,也有了一定的针对性。同时,好处还在于,以往在学习方面如果碰到什么问题,找老师询问比较麻烦,现在采取了导师制,便为大家提供了一个便利与快捷的途径,提供了交流与彼此了解的机会,对指导论文,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都有很大的帮助。”牛老师说。
福建教育学院教育系的原系主任林锦秀老师则表示,在大学本科阶段搞导师制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,在一些高校内有的本科生与老师之间的接触很少,通过“导师制”希望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,促成更良好的师生关系,让老师在指导学生成长上多多发挥作用。
小贴士:何为导师制
导师制要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“导学”关系,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,因材施教,指导学生的思想、学习与生活。导师制从制度上规定教师具有育人的责任,使教师在从事教学科研以外,将对学生进行思想、学习、科研、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作为其工作的另一部分。要求全体教师关注学生从入学至毕业整个教育过程和学生的学习、工作、生活等各个教育环节,自始至终和任何环节都不放松对学生的教育和指导。
在我国,一般在研究生教育阶段才实行导师制。
(网络编辑:林佳丽)